5月,國務院辦公廳通報了2019年真抓實干督查激勵名單,我省2項科技創新真抓實干工作獲國務院督查激勵。這是“十三五”以來我省科技創新工作4年4次獲國務院督查激勵。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近幾年來,我省著力打造以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核心的科技創新基地,完善科技創新體系,不斷釋放“科技第一生產力”“創新第一動力”“人才第一資源”的潛能,科技創新正在成為引領湖南發展的強勁動力。
全力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
兩年前,也是世人矚目的全國兩會期間,我省代表團將支持湖南建設創新型省份作為全團建議案提出。成功獲批后,湖南成為創新型國家版圖的重要一員。
省委、省政府召開大會對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進行部署和動員。省政府印發建設實施方案,出臺若干財政政策措施。
研發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即研發投入強度,是反映創新生態的重要指標。省財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長30%以上,并實行研發獎補政策帶動全社會加大研發投入。省科技廳提供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省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接近2%,研發獎補政策實現對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三大創新主體全覆蓋,獎補企業1767家、獎補資金達5.94億元,其中14家企業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金額增量超過5000萬元。
科技人才多多益善,培育和引進力度越來越大。我省以“芙蓉人才行動計劃”為指引,實施長株潭高層次人才聚集工程、省科技領軍人才、湖湘青年英才等人才計劃,引進高水平創新團隊70余個、高層次專家1100多名。科研人員從事基礎研究要耐得住寂寞,自然科學基金是支持基礎研究的搖籃。我省不僅首批加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還持續加大投入,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金規模從2015年的2700萬元增加到2020年的2.4億元(含國家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配套經費),增長近9倍。
建設創新型省份,貫通創新創業全鏈條覆蓋的科技創新政策和服務體系至關重要。讓想創新能創新的人有機會、有資源、有舞臺,才能不斷匯聚成高質量發展的動能。
近三年,我省完成了涉及高新技術、科技成果轉化、長株潭自創區、科學技術獎勵等內容的4部地方性法規的修訂、制定,創新創業的法治保障進一步加強。推進了省級科研經費管理、人才評價管理等改革,為科研人員松綁賦能。建設了瀟湘科技要素大市場和科技金融服務中心,吸納了146家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和金融機構入駐。科研基礎設施和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共享雙向補貼政策實施兩年來效果顯著,共計新增入網科研設施和儀器3300余臺(套),價值19億元,使用率和開放共享率均大幅提高。
在創新型省份建設的統領下,我省越來越多的區域加入到創新示范行列。長沙、株洲、衡陽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我省啟動14個創新型縣市區培育建設,并將研發投入、高企數量等指標納入對市縣的績效考核,全面建立了市州、縣市區、高新園區、“雙創”平臺等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作為真抓實干表彰和獎補引導的依據,創新發展“一盤棋”的合力不斷增強。
集中資源解決關鍵技術需求
21世紀是地下空間大開發的時代,面臨超深、超大、超長或者高原、高寒、深地、深海的技術難題,挑戰人類現有技術極限。
在去年啟動的省科技重大專項中,由鐵建重工牽頭承擔的“超級地下工程智能成套裝備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瞄準解決地下工程裝備“卡脖子”技術難題,獲財政科技經費支持5300萬元。首席技術負責人劉飛香表示,項目成果將增添湖南“超級家族”的新名片,將給湖南帶來500億元的經濟增量,將推動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的轉型升級。
省科技重大專項是我省科技創新計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快推動我省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抓手。與往常每年啟動10項左右科技重大專項相比,2019年大大減少了項目數,先期啟動的只有2項。但是,省財政投入資金已達1.09億元,同比增長8.5%,單項資助強度提升5倍以上,解決關鍵核心技術更加聚焦。
省科技廳提供的數據表明,2014到2018年,累計支持省科技重大專項55項,新增產值114.28億元,新增利稅7.05億元,研制新產品219項,申請專利866項(其中發明專利645項)等,為新興產業培育、傳統優勢產業升級和科技惠民提供了戰略支撐。
國產首臺超大直徑(13米級)泥水平衡盾構機在長沙問世,我國首條年產20萬噸微晶石墨浮選提純現代化生產線(一期)在郴州建成,分別是2014年和2018年啟動的省科技重大專項的成果。
在三個省科技重大專項的連續支持下,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不僅解決了傳統有軌電車充電難的技術問題,更是攻克了智能軌道快運系統的主駕駛系統技術,進一步提升了產品整體性能和國際競爭力。
由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牽頭承擔的省科技重大專項,則在超級雜交稻種質創新、品種培育、超高產栽培技術和秸稈預處理新技術方面,取得多項進展。其中,“湘兩優900”百畝片示范田創造了平均畝產1152.3公斤的紀錄。
隨著財政科技投入的持續增長,如何把錢用到點子上?從我省科技創新計劃管理改革來看,不僅是省科技重大專項,還是省重點研發計劃、省高新技術產業科技創新引領計劃等,都更加突出了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更加突出了加強協同創新和頂層設計。項目評審從“相馬”向“賽馬”轉變,支持方向從“誰申報、支持誰”向“需要什么、創新什么”轉變,提升了科技創新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
做大做強科技創新基地
位于長沙岳麓大道與許龍路交界的環創企業廣場24樓,是長沙高新區項目建設指揮部,放眼望去,塔吊林立、高樓拔節的建設場景頗為壯觀。今年,長沙高新區共計劃鋪排建設項目261個,總投資同比增長15%。
以長株潭三個國家高新區為核心的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簡稱自創區),是我省科技創新基地的重中之重。啟動基地建設3年多來,自創區發展勢頭良好,技工貿收入邁上萬億元臺階。不僅主要經濟指標保持10%以上增速,而且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技術合同交易額分別占全省的6成多和8成多。
好消息不止一個。自創區獲得國家獎勵調擴空間,擬將“兩山”即岳麓山大學科技城和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納入核心區、26個園區納入拓展區,輻射帶動作用將進一步增強,加快打造我省自主創新的策源地。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獲批國家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圍繞岳麓山大學科技城建設,我省加大創新資源布局力度,與中國工程院共建岳麓山工業創新中心,籌建深圳鵬程實驗室長沙基地等。同時,國家級應用數學中心、木本油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建設,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已通過科技部組織的專家咨詢論證,岳麓山種業創新中心掛牌運行。
做大做強科技創新基地,高新技術產業是硬指標。近年來,我省緊扣20條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布局省科技重大專項24個、戰略新興產業科技攻關與成果轉化項目340個,加強信息化、智能化、清潔化、數字化技術應用,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工程機械、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航空動力等創新型產業集群加速發展壯大。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保持14%以上的增速,2019年達到9472.89億元,其增速高出GDP增速6.7個百分點。
在三湘大地,目前國家級高新區達到8家,創新能力增長率居全國第2位,省級高新區也達到36家,科技創新基地的陣容越來越大。最具創新活力的高新技術企業,近幾年實現高速增長,總數達6287家,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
(文/胡宇芬 龍群 龍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