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湖湘,草色青青,田間卻有了更清新的氣息。作為全國主產糧區,今年湖南已將國家下達的糧食生產目標分解下達各地,其中早稻1800萬畝。一年之計在于春。眼下正值早稻育秧、大田翻耕的農忙時節,記者走進全省多個主產糧縣,感受今年春耕生產的新氣象、新變化。(3月27日 《湖南日報》)
“一日春耕十日糧,十日春耕谷滿倉。”春耕,關乎全年的糧食收成,承載著人們對豐收的殷切期盼。當下,正是春耕備耕的關鍵期,要搶抓有利天氣、有利時機,讓“老把式”與“新把式”一起,在田間地頭辛勤耕耘、揮灑汗水,實現糧食穩產增產提質。
科技賦能,繪就希望田野“智慧圖”。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從依賴人力,到智慧春耕,科技賦能讓我們看到農業生產有“智”有“質”。從播種到田間管理,從“會種地”變為“慧種地”,標準化農田、先進農業機械技術、無人機春管、農作物重大新品種不斷涌現等,以科技賦能春耕生產,讓田間地頭盡顯“科技范”,“智慧春耕”更高效。
人才添力,“新農人”成為“興農人”。人才是第一資源。要激勵引導更多的新農人投身基層一線,在向下扎根中,講好更多的“新農事”。應用推廣農業高新技術需要掌握新知的新農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更需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既要下好“一盤棋”,從國家戰略高度來推進人才隊伍選育管用,也聚焦鄉村實際需要,提升人才引進的針對性、專業性,讓更多的科技人才在廣袤沃野上,努力把豐收盛景變成實景。
服務到位,助力春耕跑出“加速度”。全方位支持春耕生產,既要確保農資“量足、質優、價穩”,著力把農資送貨上門,滿足春耕生產的農資需求,也要讓農技專家通過線下、線上指導的方式,著力解決農民在種地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開展技術指導服務,著力解決新時代農人種地遇到的新問題。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夯實農業基礎地位,要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更要打好春耕生產“第一仗”,搶抓主動,努力繪就好“豐”景。
(文/季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