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汝城縣,驕陽似火。8月21日,記者走進汝城縣小黃姜產業園,到處姜香四溢,工人們正麻利地分揀、打包、裝運,一車車小黃姜等待運往全國各地。
“得益于現代化的冷鏈技術,汝城小黃姜實現全年供應,我們已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小黃姜種植基地和集散中心。”汝城縣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全縣已形成5萬畝種植規模,年產值突破20億元,帶動2萬余人就業。
冷鏈破題
從“姜賤傷農”到錯峰增收
汝城小黃姜種植已有百年歷史。然而,過去小黃姜產業存在發展瓶頸:采收期正值全國生姜上市高峰,銷售渠道擁堵、價格劇烈波動,“豐產不增收”“姜賤傷農”等現象時常發生;傳統的地窖儲存方式,儲存周期短、容量有限,損耗率達30%以上。
轉機出現在2021年。這年,返鄉湘商朱萬兵投資7000萬元,在汝城縣馬橋鎮建成首個小黃姜冷鏈集散中心,將鮮姜損耗率大幅降低,保存期延長至2年。
“通過冷鏈集散,能夠實現‘淡季不淡’。”朱萬兵介紹,小黃姜冷鏈集散中心一年四季滿負荷運轉,通過高速集散流轉,常年倉儲量保持在3萬噸左右。去年,該中心的錯峰銷量達6萬噸,今年前5個月已銷售4萬噸。
冷鏈體系使汝城小黃姜實現集約化運營,統一收購、科學儲運、錯峰銷售,平抑市場波動風險,銷售渠道不斷擴延。目前,汝城小黃姜在全國已有300余家經銷商,布局超6000個營銷網點,還通過冷鏈銷售直達迪拜。
集鏈成勢、抱團發展。如今,汝城小黃姜產業園已集聚6家冷鏈企業,固態冷儲庫容達10萬立方米,年集散交易能力增至13萬噸,甚至吸引了云南、貴州等外省姜農前來存姜待售。
科技賦能
從“種一休三”到連年高產
立秋時節,郴州市辰逸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脫毒姜苗繁育基地,黑色遮網下,脫毒姜苗長得壯實蔥綠。
“真是抱歉,脫毒姜苗暫時銷售一空。”公司總經理袁軍輝逐一回復各地姜農來電。今年,公司繁育了150多萬株姜苗,不僅暢銷本地,還銷往山東、云南等生姜種植大省。
過去,汝城傳統模式的自留姜種容易附帶病菌,引發“姜瘟”,且因依賴無性繁殖,土地必須遵循“種一年休三年”輪作模式。許多姜農被迫遠走他鄉租地種姜,推高了生產成本,還造成本地產業規模萎縮、產能外流。
科技賦能成為關鍵。
汝城與省內科研團隊深化合作,2021年建立小黃姜組培脫毒育苗中心。2023年,汝城小黃姜產業迎來里程碑式轉折——脫毒姜種繁育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培育出抗病高產的脫毒姜種。
經實測,脫毒姜種的種植畝產最高達7000公斤,較傳統姜種增產明顯,更緩解了連作障礙的限制,降低了長期困擾產業的病姜風險。此外,脫毒姜種的姜辣素和干物質含量顯著提升,各項指標均達到綠色食品標準。
今年以來,汝城不少姜農還引入穴盤育苗移栽種植技術,通過標準化切塊、營養基質配方以及大棚控溫控濕等方法,實現提早出苗一個月,種苗優良率超95%,產量預計提升20%至30%。
吃干榨凈
從單賣鮮姜到精深加工
機器轟鳴,運轉不停。汝城縣聚鑫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加工區,經過分揀后所剩的品相不好的姜品,被“喂”進全自動智能流水生產線,按照不同程序工藝,加工成姜粉、姜片等制品。
公司負責人胡建彬介紹,品相不好的鮮姜過去無人收取,還需轉運至縣里的垃圾集中處理場,每年僅轉運費就超過30萬元。如今,次品搖身一變成了“香餑餑”,還可作為提煉姜辣素、姜油和生產化工用品等領域的重要原料,銷往全國各地。
在汝城相關企業的深加工車間,不僅有辣味姜絲、酸味姜片、生姜紅棗茶、姜汁飲料等食品,還有面膜、洗發水等日化品。
當地對小黃姜的綜合利用,甚至延伸至高端家紡領域——經過活性成分提取、纖維改性制成的小黃姜纖維,其抗菌性能達7A級,耐水洗100次以上。這項突破性技術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實現了從農產品到高科技材料的華麗轉身。
產業鏈的深度延伸,加速了汝城小黃姜產業的集聚效應。在馬橋鎮主產區,冷鏈集散企業、精深加工企業、科研機構緊密協作,形成了集育種研發、倉儲保鮮、精深加工、市場營銷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區。
這座昔日偏居湘南的農業縣城,如今正因一顆“小黃姜”煥發出勃勃生機。
汝城小黃姜做成大產業——華南最大集散地 年產值超20億
初秋的汝城縣,驕陽似火。8月21日,記者走進汝城縣小黃姜產業園,到處姜香四溢,工人們正麻利地分揀、打包、裝運,一車車小黃姜等待運往全國各地。
“得益于現代化的冷鏈技術,汝城小黃姜實現全年供應,我們已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小黃姜種植基地和集散中心。”汝城縣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全縣已形成5萬畝種植規模,年產值突破20億元,帶動2萬余人就業。
冷鏈破題
從“姜賤傷農”到錯峰增收
汝城小黃姜種植已有百年歷史。然而,過去小黃姜產業存在發展瓶頸:采收期正值全國生姜上市高峰,銷售渠道擁堵、價格劇烈波動,“豐產不增收”“姜賤傷農”等現象時常發生;傳統的地窖儲存方式,儲存周期短、容量有限,損耗率達30%以上。
轉機出現在2021年。這年,返鄉湘商朱萬兵投資7000萬元,在汝城縣馬橋鎮建成首個小黃姜冷鏈集散中心,將鮮姜損耗率大幅降低,保存期延長至2年。
“通過冷鏈集散,能夠實現‘淡季不淡’。”朱萬兵介紹,小黃姜冷鏈集散中心一年四季滿負荷運轉,通過高速集散流轉,常年倉儲量保持在3萬噸左右。去年,該中心的錯峰銷量達6萬噸,今年前5個月已銷售4萬噸。
冷鏈體系使汝城小黃姜實現集約化運營,統一收購、科學儲運、錯峰銷售,平抑市場波動風險,銷售渠道不斷擴延。目前,汝城小黃姜在全國已有300余家經銷商,布局超6000個營銷網點,還通過冷鏈銷售直達迪拜。
集鏈成勢、抱團發展。如今,汝城小黃姜產業園已集聚6家冷鏈企業,固態冷儲庫容達10萬立方米,年集散交易能力增至13萬噸,甚至吸引了云南、貴州等外省姜農前來存姜待售。
科技賦能
從“種一休三”到連年高產
立秋時節,郴州市辰逸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脫毒姜苗繁育基地,黑色遮網下,脫毒姜苗長得壯實蔥綠。
“真是抱歉,脫毒姜苗暫時銷售一空。”公司總經理袁軍輝逐一回復各地姜農來電。今年,公司繁育了150多萬株姜苗,不僅暢銷本地,還銷往山東、云南等生姜種植大省。
過去,汝城傳統模式的自留姜種容易附帶病菌,引發“姜瘟”,且因依賴無性繁殖,土地必須遵循“種一年休三年”輪作模式。許多姜農被迫遠走他鄉租地種姜,推高了生產成本,還造成本地產業規模萎縮、產能外流。
科技賦能成為關鍵。
汝城與省內科研團隊深化合作,2021年建立小黃姜組培脫毒育苗中心。2023年,汝城小黃姜產業迎來里程碑式轉折——脫毒姜種繁育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培育出抗病高產的脫毒姜種。
經實測,脫毒姜種的種植畝產最高達7000公斤,較傳統姜種增產明顯,更緩解了連作障礙的限制,降低了長期困擾產業的病姜風險。此外,脫毒姜種的姜辣素和干物質含量顯著提升,各項指標均達到綠色食品標準。
今年以來,汝城不少姜農還引入穴盤育苗移栽種植技術,通過標準化切塊、營養基質配方以及大棚控溫控濕等方法,實現提早出苗一個月,種苗優良率超95%,產量預計提升20%至30%。
吃干榨凈
從單賣鮮姜到精深加工
機器轟鳴,運轉不停。汝城縣聚鑫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加工區,經過分揀后所剩的品相不好的姜品,被“喂”進全自動智能流水生產線,按照不同程序工藝,加工成姜粉、姜片等制品。
公司負責人胡建彬介紹,品相不好的鮮姜過去無人收取,還需轉運至縣里的垃圾集中處理場,每年僅轉運費就超過30萬元。如今,次品搖身一變成了“香餑餑”,還可作為提煉姜辣素、姜油和生產化工用品等領域的重要原料,銷往全國各地。
在汝城相關企業的深加工車間,不僅有辣味姜絲、酸味姜片、生姜紅棗茶、姜汁飲料等食品,還有面膜、洗發水等日化品。
當地對小黃姜的綜合利用,甚至延伸至高端家紡領域——經過活性成分提取、纖維改性制成的小黃姜纖維,其抗菌性能達7A級,耐水洗100次以上。這項突破性技術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實現了從農產品到高科技材料的華麗轉身。
產業鏈的深度延伸,加速了汝城小黃姜產業的集聚效應。在馬橋鎮主產區,冷鏈集散企業、精深加工企業、科研機構緊密協作,形成了集育種研發、倉儲保鮮、精深加工、市場營銷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區。
這座昔日偏居湘南的農業縣城,如今正因一顆“小黃姜”煥發出勃勃生機。
(文/梁可庭 鄧生祥 唐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