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在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舉行的汛期安全知識發布會上,桑植縣應急管理局局長王藝作為全國唯一的縣級代表,向全國介紹該縣應對“6·18”特大暴雨的成功經驗。這是繼2023年后,“桑植模式”再次成為全國樣板。
今年6月18日至21日,桑植縣平均降雨量達329.8毫米,五道水鎮24小時最大降雨量突破張家界市歷史極值,達到523.5毫米,澧水暴漲近14米。通過完善的應急響應機制,該縣累計發布預警信息127萬條次,及時轉移群眾37613人,設置安置點101個,最大限度保障了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王藝在發布會上分享了桑植縣“五個關鍵環節”,即“預警—轉移—安置”應急閉環管理機制。具體包括:汛前完成1200個高風險隱患點摸排并落實專人包保;在299個村(居)各組建15人以上應急隊伍并定期演練;預設安置點并配齊應急物資;構建“村村響”廣播、短信、入戶通知的立體預警網絡;建立縣鄉村三級應急體系,細化“轉移誰、何時轉、誰組織、轉到哪、轉后管”全流程標準。
應急管理部專家認為,桑植經驗充分體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為全國基層防災提供了可復制樣本。此前在2023年“8·27”洪災中,該縣芙蓉橋村災害信息員王芳就運用這套機制成功轉移73名群眾,案例被納入全國培訓教材。
桑植縣委副書記、縣長梁高武介紹,目前全縣已建成5000余人的專業應急隊伍,完成4條中小河流治理等重點工程,在雨量超1998年的情況下實現洪峰降低4米。當前,該縣正加快推進涼水口水庫項目申報,建成后將有效緩解澧水流域防洪壓力。
?。ㄎ?上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