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伴導讀】
招投標,企業最怕什么?不是實力不夠,而是莫名其妙被廢標!
一句模糊不清、甚至“自創”的廢標理由,往往讓企業幾個月的努力付諸東流。
這不僅寒了投標人的心,更傷了市場公平的根基。
7月中旬,湖南在“機器管招投標”系統中正式上線《“機器管招投標”評標委員會否決投標理由數字化目錄清單》(以下簡稱《清單》),就是要管住“任性專家”,專治“廢標黑箱”,營造更加陽光透明的招投標環境。
機器管招投標,怎么管?這個《清單》又起到什么“加持”功效?
機器管招投標
“打不了招呼、打了招呼也沒用”
經濟發展靠項目推動,而項目要落地,繞不開招投標。
可利益驅使下,暗箱操作等招投標領域腐敗問題時有發生。
既然人為干預多,那就交給“沒有感情的機器”。
今年1月,湖南省“機器管招投標”系統省本級和幾個地市試點。2月,全省14個市州全面鋪開,在全國率先上線試運行“機器管招投標”交易系統。目前,已在施工、設計施工總承包、設計、監理、服務、貨物等六類招標項目開展試運行。
機器怎么管?湖南搭建了一個全省統一平臺,它就像一位“AI裁判”,招標文件生成、投標資格審核、評標打分等關鍵環節,都可以用系統規則和算法自動完成。
例如制作招標文件。以往就像做“論述題”,得加班加點忙上好幾天。現在只要在系統內做“選擇填空題”,提交項目基本信息,系統便能智能生成標準化招標文件。傳統需要3至7天的文件制作,大幅縮減至最快1小時。
智能評審環節,機器的效率更為驚人。
4月,永州某老舊小區改造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順利完成開評標。智能評審環節僅用3秒,便對34家投標單位的680項資質條件進行了全面分析,經復核智能評審的準確率達100%,整個評標時長僅28分鐘。
湖南省發改委法規處處長尹枝茂介紹,“機器管招投標”,避免了故意串通、歧視性待遇、謀取私利等人為的主觀因素,實現“打不了招呼、打了招呼也沒用”,也讓更多民營企業看到了機會。
自2月“機器管招投標”全省試運行以來,民營企業參與率從88.27%提升至90.49%,中標率從73.65%顯著提升至88.25%。
機器管得了硬杠杠
難以管住專家的“自由發揮”
但在“機器管招投標”的最后關鍵環節,還存在“鉆空子”的可能。
因為經過機器評審后,最后還得專家復核技術標內容。問題就出在這兒——機器管得了硬杠杠,管不住專家的“自由發揮”和“否決權任性”。
隨著招投標的陽光透明化,吸引眾多企業前來投標,這一環節的問題也愈發凸顯。
時間倒回一個多月前,我們看一個案例。
5月底,湖南某水利項目開標,出現大范圍廢標,引發軒然大波。
省評審監測調度小組火速介入,一份相關指導意見直指病灶:評標專家以系統中無內置的“無勞動報酬證明”為由,自行“發明”否決理由,進行大范圍廢標處理。
該案例好似一面鏡子,照出評標環節的“模糊地帶”和“任性空間”:專家在行使“否決權”時,對啥情況能廢標、廢標理由怎么寫,有時心里沒譜、筆下隨意。理由寫得云里霧里,甚至有時自己“編造”新理由,導致企業“死得不明不白”。
4月25日湖南召開的推進“機器管招投標”試運行企業座談會上,也有企業“吐槽”,廢標情況多,理由不清晰,專家“一句話就能定生死”的情況時有發生。
“數字清單”上線
三招“堵住”任性空間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讓投標人寒心!
這就要回到開頭說的《清單》上線。
湖南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業務一部部長姚岱介紹,這份《清單》,便是專治“任性廢標”的良方,“三招鎖死”專家自由裁量權。
第一招:杜絕發揮,只許勾選。
《清單》將可能出現的否決情形,如串標、資質不符、文件造假等,細化成具體代碼。專家只能勾選清單內的預設理由,無法自行編造或補充,由此徹底堵住“模糊廢標”漏洞。
第二招:清單以外,統統無效。
《清單》是評標專家行使“否決權”的“依據庫”和“操作白名單”。不在清單里的理由?系統根本不認,無法操作。就好比點菜,專家只能選菜單上有的菜,不能臨時“自由發揮”。
第三招:啟動否決,先過“三道安檢門”。
招標文件必須明示否決條款;否決條款的執行有具體標準以及明確要求;該否決情形及對應的具體標準和理由,已預設嵌入到“機器管招投標”系統里。
專家想行使否決權,三個硬性條件,缺一不可。
清單上線,等于給裁量權套上“數字韁繩”,精準解決“依據不清、理由任性、裁量無邊”的頑疾,讓權力無法再“任性”。
全程留痕可追溯
營造公平健康的招投標環境
萬一專家勾選錯了怎么辦?企業難道只能吃“啞巴虧”?
此前,若投標人不滿否決結果,申請異議重評流程最快走完都要半個月。
《清單》有保障:“機器管招投標”交易系統,會對評標專家的否決投標行為實時監測預警。
“專家勾選否決后,投標人立刻收到短信通知。”湖南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業務一部曹祿來說。
發現錯誤,可當場向招標人、招標代理機構發起澄清說明,申請重新表決,最快當天就能糾偏。評標專家若不按明確的評審規定進行評標,造成評審結果錯誤的,將受信用懲戒。
同時,所有操作系統自動記錄,全程留痕可追溯,真正實現陽光監督無死角。
《清單》的推出,標志著湖南招投標監管實現了質的飛躍。
即從“事后滅火糾偏”,轉向“事前定好規則、事中機器剛性執行、全程數字智能監督”的全新治理模式。
但也有人擔憂:湖南在全國率先實行“機器管招投標”改革,打造規則更明、操作更清、環境更優的招投標新生態是很好,但是否會擠壓本土企業發展空間?
湘伴君認為,眼光需放長遠。
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加速形成的背景下,破除地域壁壘是大勢所趨,本土企業與外省企業同臺競爭,同樣大有可為。
湖南敢為人先,率先深化“機器管招投標”改革,自身能力不強的企業,必然會遭遇“陣痛”,但也在倒逼湖南企業苦練內功,走出“舒適區”。
當各省陸續啟動類似改革,提前適應了高標準、透明化競爭的湖南企業,將更具競爭力,市場空間將從湖南拓展至全國乃至全球。
營造陽光透明、公平健康的招投標環境,讓實力說話,這才是湖南給所有企業最長久的、真正的“改革紅利”!
(文/黃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