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發展,人才引領未來。當前,區域競爭的核心愈發聚焦于創新能力的比拼,而人才正是激活創新的“源頭活水”。如何高效匯聚智力資源、充分釋放創新動能、精準破解發展瓶頸,已成為各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廣州作為大灣區科創核心城市,在科技人才服務方面積累的豐富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廣州經驗:三力驅動,鑄就科創高地
廣州以“聚智力、強實力、激活力”為抓手,構建起“學術—服務—人才”三位一體的創新生態,形成了可復制的科創發展模式。其經驗核心在于以平臺聚合高端智力,以網絡精準賦能基層,以機制激活人才動能。
聚智力,讓創新資源“聚起來”。廣州秉持“大平臺聚大智、大協同促大創新”理念,通過三大舉措匯聚創新資源:院士峰會“聚智”,舉辦“廣州院士峰會”匯聚兩院院士戰略智慧,編制《科技發展藍皮書》,依托院士工作站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灣區協同“匯智”,牽頭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協同創新聯盟,開展跨境學術交流,實施青年科學家研修計劃,促進港澳項目落地;跨界融合“融智”,打造“科創中國·廣州”品牌,舉辦學術產業對接活動,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構建成果轉化閉環。
強實力,讓服務網絡“沉下去”。堅持“靶向服務企業、精準賦能基層”導向,廣州構建三級服務體系:企業科協強根基,實施“百千萬企業科協建設工程”,在規上工業企業建立科協組織,開展“院士專家企業行”活動解決技術難題;鄉村振興提質效,組建科技特派員團隊,建立“科協+合作社”基地,推廣農業新技術,培育鄉村科技人才;科普惠民增素養,建設省級科普基地,開展“科普五進”活動,創新“科普+文旅”模式,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激活力,讓人才引擎“轉起來”。廣州以“有力度、有熱度、有深度”為宗旨,創新人才培育機制:青年托舉育新秀,實施“青年科技人才托舉工程”,資助青年學者,配套科研經費,培育高層次人才;技能競賽練能手,舉辦“南粵工匠科技創新大賽”,設置產業賽道,以賽促學,打通人才晉升通道;評價改革護人才,在省級學會試點自主評價,完善新興領域評價標準,突出技術轉化效益。
郴州路徑:精準發力,實現跨越發展
立足毗鄰大灣區的區位優勢,郴州聚焦“平臺承接—服務下沉—機制創新”三大維度,將廣州經驗轉化為可操作的“郴州方案”,重點破解創新資源匱乏、服務網絡薄弱、人才活力不足三大痛點。
筑平臺,把灣區資源“接過來”。借鑒廣州“大平臺聚大智”經驗,聯合中南大學等高校共建稀有金屬聯合實驗室,建立“企業出題—高校解題—政府助題”機制,加速稀有金屬深加工技術研發,提升附加值;設立“粵港澳大灣區郴州數字經濟飛地”,采用“研發在灣區、轉化在郴州”模式,吸引灣區企業將電子信息產業中試基地落地郴州;舉辦“湘粵跨境技術交易博覽會”,建立線上線下融合的技術交易平臺,定期發布郴州企業技術需求清單,推動港澳高校科研成果定向轉化。
織網絡,讓服務效能“提上來”。對標廣州“靶向服務基層”模式,推行“科技服務專員”制度,為重點企業配備“懂技術、通政策”專員,提供從專利申報到融資對接的全流程服務;組建科技特派員服務團,圍繞煙草、茶葉、臍橙等特色農業,建設“科協+合作社”示范基地,培育“鄉土專家”;探索科普文旅融合,依托711時光小鎮、東江湖、沙洲村等旅游資源,打造生態科普、紅色科普線路,開展“科普五進”活動,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活機制,讓人才活力“涌出來”。轉化廣州“人才活力三部曲”實踐,實施“候鳥型專家引育計劃”,建立柔性工作機制和“周末工程師”工作站,對短期來郴服務的行業頂尖人才,給予交通、住宿等專項補貼;設立“郴州創新創業種子基金”,采用“政府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模式,引導金融機構對處于初創期的科技人才項目提供免息貸款;開展“技能大師工作室聯盟”建設,推動柿竹園有色、金鋮環保等企業共建技能工作室,聯合攻關選礦設備智能化改造難題。
(文/歐陽繼發)